城投控股融资融券信息显示,融资方面,当日融资买入1631.68万元,融资偿还1786.39万元,融资净偿还154.71万元。融券方面,融券卖出21.78万股,融券偿还4.62万股,融券余量106.04万股,融券余额389.18万元。融资融券余额5.25亿元。近5日融资融券数据一览见下表:
关注我们 - 数字罗塞塔计划 - 软件炒股杠杆
1888年,一封从美国旧金山寄出的家书漂洋过海,送达广东开平县。这是抵达美国的关宽德写信给兄弟关延杰报平安,交代他归还借款,并随信附上65元鹰银。这样一封“信款合一”的家书,便是侨批。在闽粤方言中,信称作“批”,侨批亦称为“银信”,是近代以来在广东、福建地区盛行的由华侨华人通过民间渠道或相关机构寄给家乡眷属的书信和汇款的统称。
▲图1 美国开平籍华侨关宽德1888年寄给关廷杰的侨批
#01
侨批由来:过番谋生赴重洋
侨批大规模盛行于19世纪中叶,止于20世纪70年代。“有侨才有批”,侨批的问世,源于海洋移民。早在唐宋时期,海上贸易快速发展,粤闽东南沿海一带的百姓便有“漂洋过海,过番谋生”的传统。到了明清时期,为了躲避战乱和灾害,又有更多潮汕、闽南人背井离乡出洋到东南亚谋生。鸦片战争爆发后,随着中国紧闭的门户被打开,沿海地区被辟为通商口岸,海外移民形成潮流,大批华南沿海民众前往外邦谋生,华侨也逐渐由东南亚扩散到美洲和大洋洲。
▲图2 沿海人民下南洋
出洋谋生的华人凭借中华民族勤俭耐劳、坚韧不拔的精神,在海外从事一些苦力活,艰苦打拼创业,而年迈的父母和弱小的妻儿则留守在家乡,这就造成了千万个家庭隔洋分居的状况,渐渐地,一种连接海内外亲人间的特殊纽带悄然形成。海外华侨华人肩负着改善家人生活境遇的重任,在那些没有便捷通信手段的年代里,他们通过源源不断地汇寄血汗钱和家书与亲人和家乡保持着密切的经济、情感和信息联系,于是就产生了侨批这种独特的书信与侨汇合一的国际移民文献遗产。
▲图3 菲律宾泉州籍贯华侨黄寿桐寄给福建曾瑞锭的侨批
#02
侨批运营:云中谁寄锦书来
当时东南亚各国及国内的金融邮讯机构尚不完善,因此,初期的侨批大多由侨民之间互相帮忙带送。后来,侨民中出现了一个专门寄送侨批的职业——“水客”。水客是侨批业的先行者,他们专门乘坐对外交通的“红头船”往来于南洋和国内潮汕、闽南地区之间,前往华侨集中的矿山、农场,或是以自己在国外寄宿客店为据点,向同乡宗亲收揽带给国内眷属的现款。
▲图4 侨批传递人员乘坐火车、轮船的证件
随着出洋人数增多,侨批业务的生意量也随之增大。于是,海内外相连的侨批经营网络私人金融机构——侨批局成立了,专门办理投款托书的侨批业务,其中比较著名的有郑顺荣信局、天一信局和王顺兴信局等。侨批局发展迅速,逐渐成为侨批业的主力,其业务流转过程包括写批、拣批、送批、接批4个传递环节。20世纪30年代,随着国内金融业的发展,一些银行也开始介入侨批经营活动中。新中国成立后,各级政府加强了对侨汇业经营的规范化管理;直到1979年,侨批业务正式归口中国银行管理,历时半个世纪发展演变的侨批业才成为历史。
▲图5 位于福建漳州的天一总局旧址
#03
侨批价值:家书封封抵万金
书信维系着华侨华人与故乡亲人间的情感,侨汇是侨眷生活和侨乡发展的经济命脉,因此侨批是亲情和经济的双重纽带。除了能够赡养眷属、交流亲情,侨批中也蕴含着赤诚的中国心,在报效乡梓方面作出了重要历史贡献。虽然广大海外侨胞身处异国他乡,但一直心系祖国,情系桑梓。抗战时期的侨批信笺,常常印着“抗日救国”“勿忘国耻”等红色字样,其中内容不乏“如我国决定与日本死战,我则决意返国从军,以尽一国民之职也”“出钱出力各尽天职”等等。所汇款项不仅作为贴补家用,还会注明“请购救国公债”或捐献出来,这为当时的中国提供了重要的经济支撑。
▲图6 美国开平籍华侨关崇初给关崇瑶的侨批,信中谈及救助祖国抗战
经过百年的发展变化,侨批档案遗产日显珍贵,它们不仅是华侨乡愁的实物载体,更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邮政、金融、移民等各个方面的真实反映。侨批档案从民间的视角,系统记录了19世纪中期以来中国国际移民向亚洲、美洲、大洋洲等地区迁移的历程,是华侨华人和迁出地侨眷共同的集体记忆文献,是我国非常宝贵的档案资源和文化遗产。
#04
侨批保管:世界记忆永流芳
作为民间私人书信,侨批的数量蔚为大观。目前,中国广东、福建档案馆保存的侨批文献有16万件之多,集中分布在广东的潮汕、五邑、梅州侨乡和福建的厦门、泉州、福州侨乡。侨批档案大都是纸质文献,绝大多数已经有百年历史,在民间私人收藏时,受收藏条件和收藏者的专业水平限制,有的侨批档案出现了页面破损,纸质变脆,受潮后字迹变色发霉,信封或者书信遗失等现象。
▲表1 侨批档案收藏保管情况一览表
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侨批陆续被政府专业的档案、文物部门征集收藏。从2003年开始,广东省档案局、福建省档案局组织学术和技术力量,有计划地对16万件侨批档案分批进行数字化加工,至2010年完成了所有收藏档案的数字化工作,并将原件封存,满足了侨批档案长期保管的需要。侨批档案先后于2010年、2012年分别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和《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并于2013年6月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名录》,成为世界公认的人类文明遗产。
▲图7 侨批档案入选《世界记忆名录》的证书
2018年1月,经广东省人民政府常务会议审议,《广东省侨批档案保护管理办法》以广东省人民政府令的方式正式颁布,这是国内首个颁布的对列入《世界记忆名录》的档案遗产进行保护管理的政府规章。
#05
结 语
“批”一封,银几许,跨越山海,辗转归乡。一封封侨批,浸透着海外华侨的血泪和汗水,蕴含着他们对祖国、故里和亲人的一片深情。纸短情长,薄薄一纸信笺,却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作为民间文书,侨批蕴含着独特而又深刻的文化内涵,记录了侨史和侨乡的发展演变,见证了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交流融汇,是珍贵的历史文献遗产。站在百年后,时代赋予侨批档案新的历史意义,我们应该将其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推进侨批档案资源的宣传推广和活化利用,让其在新时代散发出璀璨的光芒!
【END】
数字罗塞塔计划 #文明印记 讲述对于人类文明传承与发扬有着深厚积淀和独特价值的藏品、文物、遗迹、事件及其背后的故事,以发掘历史记忆、传承人类文明为己任。
关注我们 - 数字罗塞塔计划 -
华侨罗塞塔侨批局档案侨批发布于:上海市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配资股票平台_实盘配资平台_鑫东财配资观点